当前位置:首页 > 人才培养 > 研究生教育 > 专业介绍 > 正文

专业介绍

中国语言文学2021年学位授权点建设年度报告

发布日期:2022年04月26日 来源: 作者:

学位授权点代码及名称:0501 中国语言文学

学位授权点级别:硕士学位

一、学位授权点基本情况

1.基本情况

1984年开始招收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生,2006年获得中国古代文学二级学科硕士点,2010年获得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为校级重点学科,汉语言文学专业为省一流本科建设专业。

1)学科方向布局。本学科目前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代文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包括汉语言文字学)、文艺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5个二级学科、方向招生。

2)师资引育。坚持引进与培育相结合,铸造高质量师资队伍。招聘知名高校优秀毕业博士10人;强化师德师风建设;大力支持教师海内外进修、访学和培训;实施“学科骨干”“国社课题”“新进博士”培育计划;共有专任教师40人,其中教授10人,副教授18人;博士35人,占比87.5%;导师包括省政府参事、优秀青年社科专家、省高校学科带头人、 新世纪 121 人才工程第二层次人选、青年骨干教师等;主持国家社科课题、省部级课题 20 余项,专著 10 余部,在《文学评论》《文艺研究》等刊物发表论文 100 多篇。有省级研究生优质课程《古代散文经典研读》;主持研究生校级教改课题4项,发表教改论文 10 余篇,编撰教材 10 部。

3)平台建设。建成全国优秀社科普及基地、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培训和研究中心等多个省级平台,以及中国文学文献整理与研究中心、湖湘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与应用中心等机构;古代文学导师团队获bat365在线唯一官网登录首届优秀研究生导师指导团队。

4)人才培养及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制订并落实《中国语言文学专业研究生教学质量标准》《中国语言文学专业研究生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中国语言文学专业优秀硕士论文培育计划》等制度,推进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升;严格落实导师责任制;采用指导小组集体培养和导师个人负责相结合的培养机制。研究生就业率稳定在94%以上,在省级以上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获得省级优秀硕士论文数篇,国家级、省级奖励20余项。

2.培养目标

1)立足湖南,面向全国,主动服务国家经济文化建设,培养道德情操高尚、学术底蕴深厚、实践创新能力强、社会化程度较高的中国语言文学专业人才。

2)具备敏锐的问题意识、国际视野与较强的理性思辨能力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比较系统地掌握中国语言文学学科的基础理论和知识,具有较好的语言和文学素养,对中国历史文化、语言文学的历史和现状有比较全面的了解,能较全面、深入地把握中外文学发生、发展、演变的历史与学科动态;熟读语言文学原典,具备较强的研读与写作能力。

3)能从事大中学校教学科研、文化宣传、对外文化交流、新闻出版、现代传媒、高级文秘等相关工作,成为应用型的学术人才。

3.培养方向及特色

设置7 个方向:文艺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汉语言文字学、

中国古典文献学、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招生培养等环节按照相近学科方向整合的思路运行。注重促进学科内部不同领域之间、学科与相关学科之间的相互交融,注重发挥地域优势,培植专业特色,向“融汇古今、融通中外、融合文理”的方向发展。

(二)学位授权点基本条件

1.师资队伍

 

2.科学研究

2021年度,本学位点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3项,省部级项目7项,省教育厅项目7项。共发表学术论文50 篇,其中CSSCI来源期刊11篇,出版学术著作2部。

  1. 教学科研条件

    拥有省级一流本科专业“汉语言文学”,拥有省级社科普及基地bat365在线唯一官网登录人文素质教育中心、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培训和研究中心两个省级平台,以及中国文学文献整理与研究中心(校级科研团队)、湖湘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与应用中心(校级智库)等机构。能够满足当前培养规模教学科研的需要。

    (三)人才培养情况

    1.招生选拔

    2021年共招收学术型研究生30人。包括2名推免研究生。其中优质生源(一本高校)比例为68%,来源双一流高校生源为18%

  2. 毕业及学位授予

    2021年度本学位点共毕业23人,获得文学硕士学位23人。

    3.课程教学

    以提升研究生的学术创新能力与独立科研能力为核心,立足学术前沿,夯实学生的文献基础,增强创新意识和理性思辨性,采用多种形式进行全方位立体式教学。主讲教师全部具有博士学位。注重通过专题研讨、专家讲座、学术会议、学术沙龙等形式进行组合式教学;通过师生共同参与社会实践、科研项目、学术沙龙等形式延伸、深化课程教学,形成了比较系统的课程体系;在社会实践与社会服务、经典文本研读、新诗专题研讨等方面的教学改革特色鲜明,成效显著。本年度获1项省级研究生教研教改革课题。

    4.教学质量督导

    一是全过程闭环式监督,即设置课程教学计划检查、教学效果中期反馈和教学观摩与整改三个阶段,将督导贯穿课程教学全过程。

    二是核心环节督导,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1)查出勤+查读书笔记,督导学生学习。

    2)查学生专题报告落实,督导教师改革。

    5.学术训练

    为了保障研究生学术质量,本学位点采取了以下措施:

    1)加强硕士生实践环节的安排和考核工作。实践内容除了各种形

    式的教学实践、社会实践、专业实习外,也可以参加社会调查、承担校内外的科研、设计、调研、咨询、技术开发和服务等活动。

    2)明确本学位点硕士生须具备的科研能力和水平,鼓励硕士生在

    导师的指导下,尽早进入有关课题的研究。在培养科研能力的过程中推动有关专业课程的学习,进一步加深或拓宽硕士生的理论和知识面。

    3)硕士研究生应积极参加各种学术交流活动。充分利用bat365官网与国

    内外进行学术交流较多的有利条件,硕士生在学期间必须参加有关学术报告活动不少于8 次,此外,在读期间作相关学术讲座至少1 次,并需要详细填写《文学与新传播学院研究生参加学术交流活动记录》。

    6.学术交流

    为进一步增强bat365官网研究生学术氛围,本学位点积极组织和鼓励研究生参加国际国内学术会议、听取专家学术报告、组织学术沙龙、研究生学术论坛等方式促进研究生学术交流。

    2021 年成功邀请马东瑶、马自力、沈立岩、王本朝、欧阳友权等国内外知名专家为我院研究生举行8次线下学术讲座,获得了广大师生的好评。

    7.论文、课题质量

    本年度毕业的全日制学术学位研究生共23 人,其论文学术不端检测全部通过;共发表论文33 篇,其中CSSCI收录1 篇,北大核心论文1篇,获得省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1项。2021年,获得校级优秀毕业论文1篇。

    8.学风建设

    本年度由院长、研究生副院长定期组织2次研究生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教育活动,研究生参加学风宣讲报告会的出勤率达100%。组织新生专业见面会1次,研究生专题座谈会1次,研究生教育与教学专项调查1次。严格研究生课程学习,严抓开题、盲审、答辩环节。本学位点学风建设情况良好,建有完善的教学督导以及信息反馈制度。

    (四)社会服务

    依托两个省级平台和教师团队,坚持面向社会进行多方位的文化服务:在服务国家战略和文化强省发展、服务脱贫攻坚等国家重大需求、向政府建言献策、推进科学普及、举办学术会议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工作,成效显著。

    1.积极参与中外人文交流,服务国家战略和文化强省发展

坚持开放办学,广泛开展国际合作交流。在对来华留学生培养、对外文化交流等方面做了较多工作,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成效。

2.致力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发挥智库作用,积极向政府献言献策

依托“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与培训基地”开展工作,组织学生利用暑期进行“三下乡”红色文化考察活动。

典型案例:成松柳教授参与的重点课题《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中彰显担当——关于“以史资政”和“学史力行”的调研与思考》被湖南省人民政府参事室评为“2021年度优秀建言”

二、制度建设完善和执行情况

1.导师遴选

已制定《文学与新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遴选办法》并已执行,本年度新增硕士生导师4人,未达到要求的硕士生导师停止招生2人。

2.质量保证

已制定《文学与新传播学院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奖励办法(试行)》《文学与新传播学院研究生中期考核实施办法》、《文学与新传播学院研究生学位论文开题报告规定》、《文学与新传播学院研究生预答辩工作规定》、《文学与新传播学院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规定》等制度,基本形成较为完善的硕士研究生培养、考核和评价机制。

  1. 学术不端行为查处情况及处理措施和制度。

    本学位点严格执行《研究生学位论文学术不端行为查处办法》《研究生学位论文作假行为处理办法》《研究生预答辩工作规定》和《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规定》等相关的制度。对于研究生学位论文学术不端行为检测重合率不超过 30%的学位论文,进行正常的送审及答辩工作。对于重合率超过 30%的论文要进行认定,认定构成抄袭的,取消学位申请资格。

    4.教学督导制,通过设立院级教学督导工作制度,建立院级教学督导组,通过督导组定期或不定期的听课等方式保障教学质量有进一步提升。

    5.严格分流淘汰制,根据《bat365在线唯一官网登录硕士研究生中期考核实

    施办法》相关规定,本年度1人延缓毕业。

    三、整改情况和存在的问题

    (一)整改情况

    1.本年度研究生生源质量有一定提高,第一志愿报考录取率有较大的幅度提升。但毕业生升博率仍然较低。

    2.在提高研究生的创新能力方面出现了可喜变化,学生撰写学术论文、参加学术会议的人数明显提高,参加学校组织的学科竞赛积极性很高。

    (二)主要不足(存在的问题)

    办学层次较低,本专业尚无博士点;师资队伍规模偏小,7 个二级学科方向实力不均衡,3 个方向缺乏领军人物;研究生招生人数偏少;缺乏国家社科重大招标项目等高水平的标志性成果,师生发表的高水平论文偏少。

    四、下一年度建设计划

    1.继续强化导师作为第一责任人的意识,确保导师履职尽责。加强导师指导研究生发表高水平论文的力度。积极鼓励研究生参加导师的校企合作项目,提高学生处理和分析实际数据的能力。

    2.稳步提高生源质量,争取适当扩大招生规模。大力引进高层次人才,构建科学合理的人才梯队,整合学科资源,加强学术交流,提高师生科研产出质量。严抓研究生培养各个环节的质量,进一步建立优良学风,为全面提高研究生的创新能力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