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案例
     
    材料学院:实施本科生导师制,提高本科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023-08-12 16:52     (点击:)

    一、五年工作概要

    2016年起以来,新工科建设日益得到大家的共识与重视。新工科建设的复旦共识、天大行动和北京指南明确提出提升学生工程科技创新、创造能力,树立综合化工程教育理念,推进学科交叉培养,树立全周期工程教育理念,优化人才培养全过程、各环节,培养学生终身学习发展、适应时代要求的关键能力。

    新工科的本质和核心仍然是人才的培养,与国家的教育发展规划内在一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着力培养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中共bat365在线唯一官网登录委员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若干意见中明确了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地位。

    在面临“辅导员+班主任+班导师+专业老师的人才培养模式中导师和班主任角色弱化问题中,为发挥专任教师在立德树人、学业引导、科研指导、创新创业辅导等方面的作用,材料学院为全体本科生配备专业导师,完善全方位、全员、全过程的育人体系。在本科就读期间建立以专业导师为主导,研究生辅导本科生、高年级本科生帮助低年级本科生的多维主体学习团队,引导本科生尽早进入课题组,促进教研融合、师生相长,全面提升本科生的培养质量。学院于20176制定《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本科生导师管理办法》并持续推进实施,实施以来效果良好。

    学院对本科生导师的任职条件作了详细的规定。要求:有较高的马列主义理论水平,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为人师表,能够以优良的职业道德影响学生,不断向学生传递正能量;敬业爱岗,有较强的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关爱学生,办事公正,廉洁自律,具有奉献精神;专业功底扎实,科研能力较强,治学态度严谨,对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理解透彻;具有较强的组织领导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专业教师。

    学院对本科生导师的基本职责作了详细的规定。一是开展观念、品格引导:适时对学生开展思想教育和品德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及时帮助解决学生在思想上的困惑。全面关心学生的健康成长,使其精神充实、积极进取。二是开展学业辅导:帮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树立良好的学习风气。加强新生入学教育,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指导学生制定选修课计划和个性化学习方案,帮助学生培养专业学习兴趣,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三是开展专业指导:结合专业特性和就业市场的人才需求情况,有针对性、有计划地培养和提升学生的专业素质、专业技能,鼓励和指导学生参加专业竞赛、科研创新、社会实践,培养学生的科研兴趣和创新创业精神,促进学生专业能力提升。四是开展就业向导:从学生入学开始,指导学生进行大学生生涯设计和职业规划,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调整心态,为考研、就业、创业早作准备,理性就业。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和校友资源,有用人单位积极推荐毕业生,不断提高就业质量。

    学院对本科生导师和学生的互动加强了动态的持续管理。一是每学年初(9月份)开展本科生导师选聘和配备。经个人申请,系室推荐,学院考核,院党政联席会决定,聘期为4年。二是导师配备由学院整体协调安排,一般每位导师指导学生每年级3-5人,从一年级新生开始,全程指导直到学生毕业。导师一经确定,原则上不予调整,以保障导师指导的连续性。但若导师或学生确有变更的意向,均可在每年开学后一个月内向学院提出变更申请,重新进行双向选择或由学院协调安排。三是为了组建科研项目、专业赛事、兴趣团队,不同导师所带学生可重新组成团队。四是进入毕业论文阶段,导师课延续成为论文指导教师;也可根据双方意愿和学院管理需重新安排。五是学院每年对本科生导师考核一次,考核内容参照各专业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特点和进度制定的导师工作指导计划内容,重点考核工作态度、方法和成效等。根据考核结果发放导师岗位津贴或纳入相应工作量计算。对表现突出者给予表彰和奖励,不合格者取消导师资格,并视为当年度考核不合格。导师工作情况纳入岗位聘任的重要条件。凡申报副高以上职称必须具备2年以上(含2年)本科生导师工作经历,且考核合格作为必备条件之一。

    本科生导师制实施近五年来,学院本科生科研投入持续加大,科研氛围越趋浓厚,学生科研素养逐渐提升,科研特长生不断涌现,为进入考研复试、毕业设计和进入研究机构工作等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工作亮点

    本科生全程导师制是依托本科专业,以提高本科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标,为每名入校本科新生配备导师,在学业规划、学习过程、科研探索以及品德素养等方面全方位辅导本科生的一种互动式培养制度。它以学生全面发展的现实需要为基础,关注每个学生个体的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通过导师的个别指导和言传身教,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和独立思考的能力,遵循个性化培养原则,结合研究性教学的特点,组织实施教学,锻炼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有责任感的行业精英。本科生全程导师制突破了班级授课制以单向传授为主的模式,实现了教书育人理念与教师教学实践的融合,赋予了本科生导师制新的内涵。

    1.以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为核心

    让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产生对科学研究的浓厚探索兴趣,充分发挥科研探索中的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本科生全程导师制的核心内容。通过导师的探索精神、研究方法及理论思维的熏陶,本科生能较早具备开展科学研究的思想准备,初步掌握从事科研活动的基本方法。一年级时,以专业导论课为载体,导师着力引导学生了解本学科专业,激发学生对本专业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创新意识。二年级是进入科学研究大门、掌握专业基础知识的重要阶段,这一阶段中,学生开始学习专业理论知识,导师要创造机会让学生参与到科学研究的辅助性工作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三年级时,经过前期的知识储备,学生在掌握专业基础知识的同时接触到科学研究的基础工作,导师根据学生的个体特点,与学生共同制订有针对性的研究能力培养计划,引导学生选择合适的研究课题,并就研究内容提出具体的分阶段目标,创造机会让学生参与到科学研究工作中,有效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四年级时,导师通过具体的创新训练项目、学科竞赛、毕业设计(论文)等,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探索科研课题,进入到真实的科学研究情境中,对科学研究工作的全貌产生更加全面深刻的认识,有效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五年来本科生参与发表论文共48篇,其中第一作者发表论文19篇,五年来本科生参与发表专利9项。

    2.实现教书与育人的制度性结合

    教师直接面对学生,不仅传授知识和技能,还以自己的师德和人品影响学生,做到既教书又育人。本科生全程导师制在教师和学生之间搭建起一个平等、激励、互动的学习空间,在这个空间里,师生共同学习,探讨专业话题。导师教会学生提出问题、思考和释疑,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其最终目标是让学生将所学到的专业知识内化为其知识体系的一部分,实现融会贯通。同时,在学习辅导、日常交流和沟通中,导师的治学态度、为人处事方式、职业精神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品格和个性的发展,引导学生实现个体的社会化,启迪学生思想,陶铸学生人格,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研究、学会做人,实现教书与育人的制度性结合。

    3.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本科教学是以班级授课制为主的教学模式,这种批量化的培养很难顾及每个学生的知识获取能力和知识掌握程度。而本科生全程导师制通过建立良性的师生沟通机制,让教师不仅在课堂内也能在课堂外,针对学生知识体系、专业结构的优势和不足有的放矢地予以指导,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实际水平和能力以及导师个人的学术专长,帮助每个学生制订符合其自身特点的学习计划,促使学生找到学习动力和努力方向,让学生的学习更加主动而有成效。导师全过程指导自己所带学生考研复习、志愿填报、复试面试和推荐学校,近五年本科毕业生平均升学率在36%以上

    三、经验总结

    本科生全程导师制是学院在适应新工科背景下无机非金属材料和新能源材料方面对人才培养的迫切需求,构建无机非金属材料和新能源材料方向精英教育教学体系的背景下,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所作出的制度创新。本科生全程导师制秉承学校精英化的教育教学理念,以全程化的教育引领进程为纲,构建立体化的人才培养结构,搭建梯队化的科研创新团队,形成个性化的导师人文关怀,实现定制化的实践创新训练。

    精英化的教育教学理念。学校坚持构建无机非金属材料和新能源材料方向精英教育教学体系,强调根据社会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和学生身心潜质发展的需要,为全体学生提供优质的教学资源和教育环境,在全面发展、个性化培养的基础上,促进学生的创新能力提升,使学生尽早尽可能地成长为英才,特别是新能源工业领域的精英人才。这一理念强调要为学生创造个性发展的空间,提供更多与教师交流的机会,让教学从单纯追求知识掌握的“传承导向”转为注重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究导向”。教师要注重教学过程的互动性,鼓励学生参与教学,进行以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的参与式教学,让学生逐步实现对知识的自我选择、判断、体验、反思,进而促进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体现因材施教的精英教育理念。

    全程化的教育引领进程。学校根据社会发展、特色优势、学生水平等制定培养方案。依据培养方案,导师对学生从入学初开始开展专业引导、学科入门、学校生活等全方位的辅导,在学生学习的不同阶段进行针对性的指导。本科生全程导师制最显著的特色是导师的培养覆盖学生整个大学学习的全过程,从入学初的专业启蒙、科研导论,到科研选题训练、创新训练项目等重要环节,再到本科阶段的专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的选题、撰写等环节,均有导师进行指导,保证学生在本科期间的各个阶段都能平稳健康发展,确保学生大学四年在学业成绩、沟通能力、创新精神等方面都取得显著进步,实现对学生的教育引领。

    立体化的人才培养结构。传统的人才培养结构是辅导员和班主任以关注学生思想教育为主,授课教师以知识传授为主、思想教育为辅,二者相对独立,对学生的培养责任分成了不同的部分,作为个体 的完整性教育有所欠缺。本科生全程导师制力图构建立体完整的人才培养结构,由导师全面负责作为整体的培养工作,与辅导员和班主任建立起三维立体化的人才培养结构,实现对学生的个性化培养。在大学阶段,学校整体培养方案与各门课程任课教师和导师针对性指导有机结合,导师与学校、任课教师密切配合,使得整个培养过程呈现出立体化的培养构架,更有利于学生成长。

    梯队化的科研创新团队。导师将本科生纳入自己的科研团队中,学生从本科阶段开始感受科学研究的氛围、接触科学研究,到实际进入科学研究领域、掌握研究方法、树立科学研究的态度,每一环节都与导师团队潜移默化的影响密切相关。本科生全程导师制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科学研究素质,而构建一支以导师为首,研究生、本科生参与的科研创新梯队是实现该目标的重要环节。已经具有一定专业知识和科研能力的研究生,正处于对自己所学专业的深入研究阶段,对于课题研究所需的理论知识较为熟悉,能较好地对本科生进行学业上的指导。同时由于年龄差距不大,硕士博士研究生在学习和生活等方面都能够给予本科生帮助,这增强了团队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更有利于科研创新工作。

    个性化的导师人文关怀。导师制是基于人文关怀应运而生的,着力于培养学生自由、自主、自立的精神品格。导师直接面对学生,不仅传授知识和技能,还以自己良好的师德和人品影响学生。在实际培养过程中,导师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依据创新教学总体要求,结合学生实际状况,分层次设计目标要求,既为团队提供共性指导,又为学有所长的学生开辟个性化培养途径。导师不仅是学生的学业导师,更是学生的人生导师。不同学科的科研团队、同一学科不同方向的科研团队、不同气质的导师,给予学生的一定是个性化的培养体验,形成了与众不同的培养特色。

    定制化的实践创新训练。本科生全程导师制的目的在于通过师生间直接、平等、频繁的互动交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增强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整体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导师针对学生个体差异,对学生选课、选择专业发展方向、设计学习方法和职业生涯等方面进行指导,为学生制定个性化创新训练,关注每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接受程度、能力提升方式等,对学生进行持续化、个性化、一对一的指导。学校充分发挥已有的学科和导师优势,以“兴趣驱动、自主实践、重在过程、结合专业”为基本原则,通过本科生全程导师制,将各种形式的创新活动合理地分布到人才培养方案中。

    提升校园文化氛围。学校产生多渠道、多途径的师生沟通和交流的氛围,增进了师生间的互动,让学生获得潜移默化的感染和熏陶,养成尊重理性、热爱思考和善于倾听他人意见的意识。通过构建以导师为主导,研究生辅导本科生、高年级辅导低年级的纵向链式学习科研团队,学校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导师制定的科研体验或学术活动中,围绕学生的学业、就业、职业生涯提供导师的个性化指导,形成师生间、学生间良好的互动交流氛围,增强学生的归属感,培育校园仁爱文化。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