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案例
     
    外语学院:聚焦“外语+X”,培养“文工融合”的复合型文化摆渡者
    2023-08-12 16:47     (点击:)

    一、案例概述

    (一)案例背景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外语人才作为连接中国与世界的重要载体,是文化传播的中坚力量,是推动文化走出去、实现文化强国的重要人才队伍。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国际背景下,主动对接“文化强国”“一带一路”国家重大战略和湖南省“三高四新”发展战略,针对当前中华文化对外传播的人才需求,明确了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国际视野、创新思维、工程认知的文化摆渡者”的人才培养目标。

    (二)思路设计

    一是接轨社会对外语人才的需求。随着我国国际地位提升,在国际工程领域、涉外企业、教育机构以及其他企事业单位从事对外交流、涉外工程管理、科技情报翻译、译审和教学研究等岗位急需大量外语应用型高素质专门人才。二是把握外语人才培养规律。外语人才培养表现出从日常交流向专业领域深度交流升级、从文化双边交流向文化多边交流升级、从语言交流能力向国际理解能力升级等特征,对外语人才的工程、商贸和文化等的综合素养将提出更高的要求。三是彰显bat365官网外语人才培养特色。学校在交通、电力、水利、轻工等行业具有明显人才优势,为我院人才培养提供了行业资源和“外语+X”的交叉方向,“文工融合”实践育人成为我院人才培养的显著特征。

    (三)标志性成果

    一是专业课程建设成绩斐然。国家启动双万计划以来,英语专业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翻译专业获批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与此同时,学院还获批国家一流本科课程1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2门,校级金课13门。

    二是教材建设初具影响。2017年以来,先后出版《通用工程英语听说教程》等7套教材,其中4套为校级规划教材,2套获校级优秀教材认定。

    三是教学竞赛彰显实力。2022年,学院荣获全国外语课程思政大赛一等奖1项,省级课程思政大赛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1项,湖南省高校外语课程思政教学团队1个。2018年,学院获得省级教育科学研究成果二等奖1项;2019年,学院获得省级教学成果三等奖1项。

    四是学科竞赛佳绩频传。8名专业学生在“外研社·国才杯”全国英语辩论赛中获一等奖,多名学生在湖南省英语演讲比赛中获奖;非英语、翻译专业学生中14人获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特等奖,230名学生获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一等奖。

    五是学生科创能力不断提升。近三年学生成功申报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国家级2项、省级7项,校级4项,本科生发表学术论文25篇,获“挑战杯”大学生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三等奖1项。

    六是考研就业、考证过级屡创新高。英语专业四级考试累计通过率高达89.86%,专业八级过级率超60%, 远超全国平均水平。考研上线率超35%,录取率超30%,出国留学率接近10%。就业率常年稳定在90%以上,2023届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达92.38%

    七是学生典型不断涌现。无惧埃博拉病毒在利比里亚孔子学院支教两年的“铁娘子”熊宇仙、在利比里亚发生动乱时仍坚持传播中国文化受到中文国际频道报道的李晶晶、为陌生老人在大雨天撑伞而被人民日报和10+网友点名表扬的张婷、湖南省“芙蓉学子·榜样力量”道德风尚奖获得者吴紫怡、中非博览会斯洛伐克驻华大使陪同翻译黎泽萍、乌干达驻华大使陪同翻译蔡文远等。

    八是办学特色有效彰显。“文化摆渡者”汉语文化国际推广项目先后获得“全国第三届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金奖、“全国第十一届优秀青年志愿者组织奖”、全国第四届“礼敬中华传统文化”特色展示项目奖和“湖南省高校校园文化成果一等奖”等荣誉。近年来获人民日报、新华社、学习强国等国家级媒体报道30多次,省级媒体报道50多次。

    二、主要做法

    (一)思政铸魂,“外语+文化传播”筑牢文化摆渡者的文化自信

    1.以课程思政为牵引

    学院在“课程思政”上率先发力,进一步发挥外语课程在立德树人方面的重要作用,大力推动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课堂教学和课程评价改革,使外语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同向而行,全面提升高校外语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能力。构建“中华文化+专业学习”的课程体系,融入思政元素、湖湘文化、红色故事等,强调跨文化传播能力,让专业课堂与课程思政有机结合。2021年,钟桂蓉教师团队喜获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课程思政教学比赛大学英语组一等奖。

    2、以主题教育为引领

    学院开展“学思想 强党性 重实践 建新功”,“学思践悟二十大,文化摆渡谱新篇”,“缅怀革命先烈,重温红色回忆”,“家乡红色故事我来讲”等系列主题教育活动,引领学生努力夯实专业基础,用专业本领更好地传承红色基因,讲好红色故事,担当时代责任,激励青春正能量,增强文化自信。

    3、以志愿服务为载体

    为地方大型国际会展提供志愿服务。依托中非经贸博览会、湖南国际通用航空产业博览会、中蒙国际绿色有机博览会、中国国际畜牧业博览会等平台,承担国际大使接待、引导、翻译等工作,全方位开展专业语言服务,让学生在志愿服务社会实践中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依托孔子学院开展国际志愿服务。近五年来,学院共选派张颖、肖颖、黄琼芳、任昕4名优秀学生赴英国、黑山、罗马尼亚、利比里亚等国从事志愿汉语教学工作,在为别国带去了中国文化和理念的同时,也拓展了自身视野和专业水平。

    (二)专业夯基,“外语+培养方向”夯实文化摆渡者的本领自信

    外国语学院践行“德育为先、知识为本、能力为重、全面发展”育人理念,结合本校学科优势实施“宽口径、厚基础、重实践、敢创新、强特色”的专业培养模式。

    1.以核心课程建设为抓手

    学院聚焦理工科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组建《综合英语》等线上课程教学团队,继续加强核心基础课程的精品建设,以夯实学生的外语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同时,结合“文工融合”的专业特色,打造了《通用工程英语听说》《通用工程英语读写》《英汉互译》等国家级和省级“一流”课程,明确了英语、翻译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核心和方向,有效弥合了英语课程体系与学校人才培养目标之间的差距,更好地契合了“具有人文底蕴且有工程意识”的国际化人才的培养目标。

    2.以特色教材建设为支撑

    外国语学院坚守教材编写驱动课程建设的理念,推进校本特色教材的建设工作,先后主编出版了包括《通用工程英语听说教程》在内的7本教材,带动了系列课程的开设和课程组的设立,培育了1门国家级本科课程、2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以及13门校级金课,为后继ESP(专门用途英语)教材的编写和课程开设奠定了基础。校本教材的编写与使用促使教师与学生在互动中协同发展。教材编写推动下的课程开设在很大程度上转变了教师的教学理念和行为,满足了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软需求,有效推动了“师生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3.以实践教学建设为契机

    除加强理论课程建设之外,外国语学院十分重视“实践育人”,开设了《英语文化与戏剧编演》、《英语演讲与辩论》、《中国文化外译》、《翻译医生》等一系列实践课程,并将这些实践课程与英语文化戏剧节、各类学生竞赛和校企合作基地进行联动,将“实践育人”落到实处、开花结果。通过这些特色实践课程的开展,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得以提升。专业学生在全国大学生英语辩论赛等高级别赛事中屡获佳绩,也在校企合作基地及大型国际会议中开拓眼界、收获锻炼。

    (三)实践强能,“外语+专业实践”强化文化摆渡者的使命自信

    1. 以校企、校地合作为依托

    学院与13家国内知名企事业单位签订了校企联合培养协议,积极探索校企协同育人新模式。召开“职为你来 语你同行”暑期实习招聘会,促进学生走向企业,提升专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学院连续三年获批省“芙蓉学子乡村振兴”公益计划项目立项,与张家界市桑植县开展校地合作,利用

    学生专业优势,针对留守儿童教育方面进行深入合作。

    2、以社会实践为手段

    立足国内红色革命景区资源,组织学生赴非物质文化遗产发源地、历史文化景区、传统民俗文化聚集区等地寻访整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料,开展外宣翻译服务。组建湖湘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宣翻译实践团,分批次赴醴陵陶瓷博物馆、红官窑、陶润会生活艺术中心、长乐甜酒文化博物馆、抬阁故事会等地开展翻译医生”暑期社会实践。组建红色使者翻译团,每年3月,翻译团成员都会带着bat365官网留学生前往雷锋纪念馆参观,利用自己的外语专业特长向来自埃及、也门、刚果、尼日利亚、加纳、孟加拉国等六个国家的外国友人们宣传和讲述雷锋精神。打造YAYA”学语课堂,以当代青年喜闻乐见的沉浸式课堂、体验式课堂,激励更多学生潜心学习、增强本领、服务乡村振兴。

    3、以第二课堂活动为切入点

    学院每年举办“文化摆渡者奖章”系列评选、“文化摆渡者之夜”年度颁奖盛典,大学生模拟联合国大会、世界文化节、中华廉洁文化节、英语戏剧节、十月诗会、对外汉语教学大赛等活动,着力打造“文化摆渡者”校园文化品牌,通过文化浸润,涵养学生品质,增强使命自信。

    三、效果启示及推广意义

    (一)育人队伍

    目前外国语学院拥有专任教师118人,其中英语系和翻译系专任教师仅31人,不足30%。为了更好地承担起学科建设和实践育人的目标,学院联合了专业系部与公共外语教研室的所有教师参与到教材编写、竞赛培训、实践课程指导、毕业论文指导等各项工作中,打造了一支结构合理、爱岗敬业、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甘于奉献、持续发展的育人队伍。

    (二)育人机制

    在育人机制上,外国语学院响应国家“三全育人”要求,将课程思政教学与实践协同育人贯穿大学教育全过程,铸魂增智,构建人文素养与工程实践的融合机制、校级统筹设计与学院资源配置的协同机制、学生兴趣爱好与各级赛事展览的衔接机制以及学生有所学和教师有所育的共创机制。

    (三)育人环节

    学院秉持课程育人与实践育人同等重要的理念,一方面推动“文工融合”的课堂体系改革,优化课程设置,编写专业教材;另一方面,整合各类实践资源,开设实践课程,开展实践活动,创新实践形式,拓展实践平台,引导师生在亲身参与中增强实践能力、树立家国情怀。

    (四)育人载体

    学院根据专业特色和就业需求按照“外语+工程”“外语+译传”及“外语+外贸”三个方向与13家国内知名企事业单位签署了产学研教育实践合作协议书,组织了红色翻译、中华廉洁文化节、模拟联合国等丰富的实践活动,同时为学生提供了国外带薪实习、中非经济博览会志愿者、海外孔子学院志愿者等国际交流的机会,打造了“学校、企业、海外”三位一体的育人载体。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