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在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技创新事业的实践中,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对科技创新功能、科技强国举措、全球科技治理、科技创新人才、科技创新保障等进行了全面系统的阐述,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新要求,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科技观在新时代的创新发展。
1.科学认识科技创新的功能意义
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习近平总书记在对16世纪以来世界发生的多次科技革命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指出:“历史经验表明,科技革命总是能够深刻改变世界发展格局。”“一些国家抓住科技革命的难得机遇,实现了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迅速增强,综合国力快速提升。”他指出,在绵延5000多年的文明发展进程中,“我们的先人在农、医、天、算等方面形成了系统化的知识体系,取得了以四大发明为代表的一大批发明创造”,但“近代以后,由于国内外各种原因,我国屡次与科技革命失之交臂,从世界强国变为任人欺凌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我们的民族经历了一个多世纪列强侵略、战乱不止、社会动荡、人民流离失所的深重苦难”。可见,历史上我国落后挨打的原因之一就是科技落后。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在全国科技界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下,我国科技整体水平大幅提升,一些重要领域跻身世界先进行列,某些领域特别是一些前沿方向正由“跟跑者”向“并行者”“领跑者”转变。与此同时,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历史与现实告诉我们: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
科技创新要坚持鼓励支持和规范发展并行。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国经济规模很大、但依然大而不强,我国经济增速很快、但依然快而不优。主要依靠资源等要素投入推动经济增长和规模扩张的粗放型发展方式是不可持续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老路走不通,新路在哪里?就在科技创新上,就在加快从要素驱动、投资规模驱动发展为主向以创新驱动发展为主的转变上。”他强调:“中国要强盛、要复兴,就一定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努力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需要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在充分肯定科学技术重要功能的同时,习近平总书记也告诫我们:“古往今来,很多技术都是‘双刃剑’,一方面可以造福社会、造福人民,另一方面也可以被一些人用来损害社会公共利益和民众利益。”他以信息技术为例,指出:“从世界范围看,网络安全威胁和风险日益突出,并日益向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国防等领域传导渗透。特别是国家关键信息基础设施面临较大风险隐患,网络安全防控能力薄弱,难以有效应对国家级、有组织的高强度网络攻击。这对世界各国都是一个难题,我们当然也不例外。”
2.明确建设科技强国的战略举措
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我国科技事业发展的目标:“到2020年时使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到2030年时使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使我国成为世界科技强国。”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最根本的是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不同场合论述过如何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概括而言,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夯实科技基础,在重要科技领域跻身世界领先行列。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强化基础研究,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重大突破。加强应用基础研究,拓展实施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突出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为建设科技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网络强国、交通强国、数字中国、智慧社会提供有力支撑。在重大创新领域组建一批国家实验室,建设成为攻坚克难、引领发展的战略科技力量,同其他各类科研机构、大学、企业研发机构形成功能互补、良性互动的协同创新新格局,让重大原创性科学成果持续涌现。
抓准并强化科技创新的战略导向和目标引导,加强对关系根本和全局的科学问题的研究部署,在关键领域、卡脖子的地方下大功夫,集合精锐力量,作出战略性安排,尽早取得突破,力争实现我国整体科技水平从跟跑向并行、领跑的战略性转变,在重要科技领域成为领跑者,在新兴前沿交叉领域成为开拓者,创造更多竞争优势。
推进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的战略高技术研究。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瞄准经济建设和事关国家安全的重大工程科技问题,紧贴新时代社会民生现实需求和军民融合需求,加快自主创新成果转化应用。把关键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从根本上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国防安全和其他安全。加强科技供给,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科学研究既要追求知识和真理,又要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和广大人民群众,要把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科技创新的落脚点,把惠民、利民、富民、改善民生作为科技创新的重要方向,把科技成果应用在实现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
3.深度参与全球科技治理实践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学技术是世界性的、时代性的,发展科学技术必须具有全球视野。他强调,深度参与全球科技治理,贡献中国智慧,着力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政党,也是为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的政党。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作为自己的使命。深度参与全球科技治理,贡献中国智慧,着力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正是实践这一使命的重要行动。
明确自主创新与国际开放合作的关系。一方面,核心技术是国之重器,最关键最核心的技术要立足自主创新、自立自强。另一方面,自主创新是开放环境下的创新,绝不能关起门来搞,而是要深化国际科技交流合作,主动布局和积极利用国际创新资源,聚四海之气、借八方之力,努力构建合作共赢的伙伴关系,在更高起点上推进自主创新。把“一带一路”建成创新之路,合作建设面向沿线国家的科技创新联盟和科技创新基地,为各国共同发展创造机遇和平台。全面提升我国在全球创新格局中的位势,最大限度用好全球创新资源,提高我国在全球科技治理中的影响力和规则制定能力。
发挥科技创新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作用。今天,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国际社会日益成为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我国科技工作者坚持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科技创新,全方位加强国际科技创新合作,积极主动融入全球科技创新网络,提高国家科技计划对外开放水平,积极参与和主导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工程,鼓励我国科学家发起和组织国际科技合作计划,共同应对未来发展、粮食安全、能源安全、人类健康、气候变化等人类共同挑战。
4.培养造就科技创新人才队伍
综合国力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竞争。走创新发展之路,首先要重视集聚创新人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要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关键是要建设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人才队伍,激发各类人才创新活力和潜力。”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坚持人才是创新的第一资源,不断改善人才发展环境、激发人才创造活力。
营造良好创新环境,加快形成有利于人才成长的培养机制、有利于人尽其才的使用机制、有利于竞相成长各展其能的激励机制、有利于各类人才脱颖而出的竞争机制,在创新实践中发现人才、在创新活动中培育人才、在创新事业中凝聚人才,培植好人才成长的沃土,让人才根系更加发达,一茬接一茬茁壮成长。尊重人才成长规律,解决人才队伍结构性矛盾,构建完备的人才梯次结构,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创新团队。加强人才投入,优化人才政策,营造有利于创新创业的政策环境,构建有效的引才用才机制,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形成天下英才聚神州、万类霜天竞自由的创新局面。营造良好学术环境,弘扬学术道德和科研伦理,在全社会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氛围。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积极实行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关心和爱护青年人才,把发现、培养青年人才作为一项重要责任,为青年人才施展才干提供更多机会和更大舞台。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倡导创新文化,建立起宏大的高素质创新大军,为实现科技成果快速转化奠定坚实基础。
5.为科技创新提供政治和制度保障
坚持和加强党对科技事业的领导。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坚持和加强党对科技事业的领导,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动员全党全国全社会万众一心为实现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目标而努力奋斗。各级党委和政府、各部门各单位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的十九大精神上来,统一到党中央对科技事业的部署上来,切实抓好落实工作。各级领导干部要加强学习和实践,提高科学素养,既当好领导,又成为专家,不断增强领导和推动科技创新的本领。要尊重科研规律,尊重科研管理规律,尊重科研人员意见,为科技工作者创造良好环境,服务好科技创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最根本的是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最紧迫的是要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以改革释放创新活力,加快建立健全国家创新体系。2015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施方案》,部署了到2020年要完成的143条改革任务,目前已完成110多条。在科技领域存在的多年来一直想解决但没有能解决的难题方面,都取得了实质性突破。近年来,国家出台了《关于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的方案》《关于进一步完善中央财政科研项目资金管理等政策的若干意见》《关于实行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分配政策的若干意见》《关于分类推进人才评价机制改革的指导意见》《关于深化科技奖励制度改革的方案》等重要改革方案,并在推进中不断完善,以期把人的创造性活动从不合理的经费管理、人才评价等体制中解放出来。
(作者: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 执笔:李东松)
来源:《光明日报》(2018年9月21日)
链接:http://theory.people.com.cn/n1/2018/0921/c40531-30306669.html